今年以来,巢湖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不断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低保救助、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切实完善救助政策,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规范管理,编密织牢社会保障救助托底安全网,确保阳光救助、公开透明。
健全主动发现工作机制,构建救助网络组织。市民政局联合市扶贫办下发《关于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通知》,健全以市、乡镇(街道)、村(居)“三级联动”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网络队伍,建立信息核查统计上报制度,畅通困难群众救助渠道。目前,全市183个村(居)均设立1名救助信息员,负责主动了解收集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信息,开展调查登记并及时上报,确保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及时救助、应救尽救”。截止12月,共将2485户、5126名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城乡低保。同时建立三级联动审核机制,对于救助信息员主动发现明显符合救助条件的“急难”对象,由市民政局、乡镇(街道)、村(居)干部等人员组成联合审核组,直接开展联合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等工作,及时上报审核审批。
加强基层社会救助队伍,提高救助能力建设。市民政局联合市财政局下发《关于印发<巢湖市购买村级社会救助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全市17个乡镇(街道)通过社会救助购买服务模式,在所辖村居配备1名社会救助协理员(民政专干),并与村居签订政府购买社会救助工作协议书。社会救助协理员(民政专干)协助做好救助对象发现报告、申请审核审批、动态管理、政策宣传等工作,同时乡镇街道定期对村居进行督查考核,切实提高蚌埠市社会救助能力,实现精准救助,及时救助,促进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完善社会救助公开机制,实现公平公正救助。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公开公示工作的通知》,在乡镇及村居设立社会救助固定公开栏,对低保等救助对象及救助政策进行长期公示,同时公布市民政局、乡镇(街道)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目前,全市17个乡镇街道及所辖村居均设立社会救助固定公开栏,定期更新救助对象信息,并公开救助政策和申报程序。市民政局和乡镇街道对群众反映的低保、五保等社会救助领域问题线索认真登记,尽快查处,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做到件件有登记、事事有结果。经调查证实不符合条件的,及时取消其救助待遇。
落实一门受理工作机制,畅通救助渠道。建立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的窗口,以乡镇(街道)民政办(所)为基础,依托乡镇(街道)政务(办事)大厅,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申请项目的受理,同时协助相关部门做好申请项目的受理、转介、反馈等工作,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目前,全市17个乡镇(街道)均设立社会救助受理服务中心,规范受理服务流程,实现“名称、标识、表格、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四统一,配备工作人员50余名。截止12月,共办结业务3991件,着力打造社会救助“绿色通道”。
推进信息化机制建设,提升救助管理水平。积极开展低保无纸化网上审批工作,通过低保信息系统直接受理、审核、审批救助对象,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救助对象管理服务水平。市民政局为全市所有乡镇街道统一购买电子签章及高拍仪等设备。目前,全市17个乡镇街道均已启用电子签章,并试点开展无纸化网上审批工作。同时加快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组织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运行培训会,对乡镇街道社会救助业务人员进行培训,下一步将着力于实现网上受理、审核、审批,让困难群众“少跑路、不跑路”办理救助事项。(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