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皋镇夏至民俗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演出。(资料图)
夏至节,又称“牛娃节”,不仅是牛的节日,也是放牛娃的节日。(资料图)
“夏至日”尝鲜过节
夏至节气是我国先秦古人确立的四大节气之一,夏至日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后来逐渐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此时,小麦装进仓里,油菜榨成了油,农人们如释重负地消停下来,午季农事告一段落,农民趁此稍闲过一天节日,借以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以示庆贺丰收,所以“过夏至”也有尝新的意思。
在巢北地区的柘皋、夏阁、苏湾、栏杆集镇及含山、肥东等地,老百姓有“过夏至节”的习俗,世代沿袭。这一天,百姓人家把夏至节过得特别隆重,早餐用新菜油、新麦面炸点心、炸南瓜花,吃麦面粑粑和挂面,中餐也备有鸡、鸭、肉等荤菜,餐饮丰盛,有“尝鲜过节”的意思。
夏至“送夏”,姑娘回门
“送夏”是巢北地区农村的一种风俗。有婚约的男方要给女方送“夏衣”,准婆婆要在夏至前去女方家,手挎一个竹篾丝篮,里面放着一件裤料和一件衬衫布料,还有扎头发的头绳、凉鞋、绿豆糕等,丝篮上面用一块花毛巾盖上。新婚夫妇呢,则要去娘家过节,看望一下父母。娘家人要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来招待回门姑娘和新女婿。岳父母特制麦面粑粑让女婿女儿带回家,这个粑粑,叫做“洗脚粑粑”。意思秧栽完了,该洗脚上田埂忙活旱地里的事情。
“夏至节”又称“牛娃节”
夏至节又称“牛娃节”。相传朱元璋少时为财主放牛,夏至节那天财主给他半升蚕豆,让他饱餐一顿。朱元璋登基后,为表示不忘儿时之苦,提倡每逢夏至,都要庆贺一下,尤其要给放牛娃过节。夏至这天,放牛娃倍受优待,除休假一天外,东家或家长还发给毛巾、草帽、花鞭炮。午饭后,放牛娃们三五成群去山岗上“打球”(用木棍对击树制圆球),摘取各家瓜果尝新。放牛娃们还在村里垒起一个大土墩,相互角力,“占山为王”。闹到深夜,放牛娃们抱柴草在上面烧,称“烧谷墩”,和别的村子比,看谁把火烧得更旺。这一天,耕牛也备受优待,免于耕田劳作,加喂精料,角系红布。从夏至日起,农村田埂开始养草,耕牛只能在岗上放牧。
柘皋夏至,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夏至节”是巢北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盛行于明朝朱元璋时代,在巢北一直沿袭至今,是江淮农耕文化的“活态”传承。2010年1月15日,夏至节入选第三批“巢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作为巢湖市文化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柘皋镇已连续举办九届夏至民俗文化节,以“赏民俗、品早茶、游老街、观龙舟”等为主题,举办了系列民俗展演活动,旨在传承古镇优秀民俗文化,打造柘皋特色文旅活动品牌。(柳迎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