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湿地公园将打造湿地植物为核心的自然教育主题区

据合肥晚报消息  10月31日,记者从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获悉,三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恢复及科普宣教综合服务项目发布采购公告。项目主要实施内容包括总体设计方案、科研监测、生态修复、科普宣教、标识标牌提升五个方面,对合肥湿地公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7月,三河国家湿地公园荣获“第四批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称号。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将围绕“国际湿地城市”这张名片,结合自然科普教育的形式,走出一条生态优先、创新活力的发展新路子。

三河国家湿地公园的野生物种资源和湿地生态,蕴含着丰富的动植物知识、生态知识,是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绝佳生动场景。同时,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具有基础条件好、社会公益性强、综合效益明显的优势,可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地多种功能,推动全社会形成认知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本次项目将提供观鸟导视系统,针对园区老化的警示牌、导览图进行整体提升,实现科学导引、文明提示、边界四至等基础功能的同时,结合物种习性或生态特征增加自然科普的功能,并且趣味生动;提供一个以鸟类观察为主题的观鸟区,具有可供观鸟人群遮蔽、观察口等功能的观鸟设施。

科普宣教方面,提供一个以湿地植物为核心元素的自然教育主题区,针对物种的习性、物种之间的关系等设计一系列可供互动、有科普、供教学、昭示性强的自然教育内容,并设计实施相应的科普设施。同步展开生态修复,按照要求合理配植1200平方米的沉水植物。

自然教育基地的建设内容以引导自然、公众教育、生态旅游发展方向为示范性尝试,注重建立完整的模式与产品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自然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科普场景的适宜性选择,充分考虑生态需求和安全性。

同时,打造一条以生态系统为主题、以植物特征为科普点,结合湿地公园本底资源,展示植物的智慧及生态价值的自然教育体验径;以及一条以鸟类为主题的自然教育观察径,展示不同鸟类的特征特点、鸟类在生态链中的对不同物种的影响关系。

此外,依据三河湿地的保护物种比如白琵鹭,设计物种形象标识以及自然教育主题区的形象标识,有助于面向公众昭示自然教育基地的特色。未来,三河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更有科普性、互动性,还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游客的体验需求。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吴奇

安徽网巢湖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教育,湿地,生态,科普,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