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凝翠,古树“不老”

合肥,这座现代化城市中一直隐匿着一份独特而又充满诗意的自然遗产——古树名木。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与自然的奇迹,这些古树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

合肥的古树名木种类丰富,包括麻栎、柿树、黄连木、朴树、银杏等。截至目前,合肥市登记在册古树名木已达2707株,其中名木12株,一级古树10株,二级古树45株,三级古树2640株。初冬的古树很美,背后的故事也同样精彩。今天,笔者带你一起走进合肥古树的“那些事”。

300余岁“婆媳树” 享朱家世代祭拜

在历史的长河中,300多年的光阴足以将无数事物消磨至无形。然而,在肥东县八斗镇胜丰社区屋后,一株黄连木却以它独有的姿态,坚韧地伫立着,成为过往岁月的见证者。随着季节更替,近日,它已换上了“美拉德”发色,这让原本就独树一帜的它,更有了一番特别的韵味。

该树整体高达20米,胸径约1米,冠幅约35米,每一项数据都透露出它不凡的生命力和岁月的痕迹。在岁月更迭中,300余岁的它早已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活着的历史,静看风云变幻。

八斗镇自古忠孝之名远播,其“孝”尤以朱家闻名遐迩,当地人称“坟包树朱”。“坟包树朱”从何而来?原来该镇胜丰村朱家老坟上有一株300余岁的黄连木。坟前碑文记载,朱家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从定远九梓街迁来,祖坟所葬之人为八斗朱家始祖和二世祖。

据朱家长者讲,其始祖当年从定远逃荒到肥东薛家做长工,薛家人看他勤恳忠厚,便把女儿许配与他。后因去外地送米,不幸身故,留下孤儿寡母独自过活,二世祖成人后迎娶杨家姑娘为妻。

起初,万事艰难,生活贫困。亏得儿媳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孝敬婆婆。苦熬数年,生活逐渐改善。婆媳亲如母女,少有争执。老太太临死前立下遗嘱,要求儿媳死后与其同葬一穴,永世相伴,以表情深。

朱氏后人遵照老孺人遗嘱,将儿媳与婆婆合葬。不久坟上便生出黄连木,其枝叶如伞似盖,为祖坟挡风遮雨,固土安根。乡人形象地称其为“婆媳树”,朱家后人更是将古树奉为家族神树,世代祭拜。

550余岁银杏 古街“绘”美景

每年此时,庐江县汤池镇果树老街石板路上的古银杏树都会迎来它最辉煌的时节,片片银杏叶一半沐浴着阳光,一半在风里飞扬,满树金黄的它给小镇平添了许多季节限定版浪漫。

踩着金黄落叶,行走在光影斑驳的果树老街,“听听”这棵550余岁古银杏树的自我介绍。它高约16米,胸径约1米,冠幅约10余米,年年开花结果,夏日树荫如盖,秋季硕果累累。

旧时,挺立在果树街上的是两棵银杏树,一雄一雌。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进驻汤池与清军作战,在两棵树下搭帐篷,取柴生火,并把另一棵银杏当作靶心,练习扎镖,树干受伤毁坏严重。到了清末,那棵受伤的银杏树濒临枯萎。

1947年,果树保长黄世中将其砍伐,据为己有,用以建房屋制家具。剩下的一棵银杏树,经人们保护管理得以生存。相传当年新四军在汤池建立江北指挥部时,古老的银杏树下曾拴过叶挺将军的战马。如今,它生长在三户姓徐人家的老宅前。

620余岁国槐 “花开花落”半个多世纪

620余年,半个多世纪。站在长丰县义井镇车王村里的老国槐树前,抚摸着它斑驳的树皮,很难想象620余岁的它到底见过多少人,历经过多少事。  长久以来,因为频繁的灾荒和战乱使村民们一贫如洗,生灾害病无钱医治的他们只得求助于“神”了,老槐树便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自然之神。据老人们回忆,过去古槐枝干上挂满了红布条,每缕红布条均是一次神的灵验,树下的香火更是终年不绝。如今,三官庙早已不在,经过历代风雨洗礼和战火摧残,传说中的十八棵国槐也仅剩下这一棵。

谈起它620余岁高龄,人们总是希望能亲眼看到些岁月留下的痕迹,那就不得不提它的“腰围”了,两个人手拉手都难以环抱,老树也见证了村里一代又一代的成长。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位“长者”,村民严建胜更是将自己家的“老宅”主动向后迁移了10余米,相关部门也在古槐周围装上围栏,铺设了供游人参观的地板。如今,虽然严建胜一家依然开门就能见树,但却与主树干及上方树冠边缘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往后,严家数代人将继续与老国槐相伴。

初冬的老国槐唯有枝叶相伴。待到来年春季,再来看这棵古树定是不一样的景致,树下有浓阴,风中有“花香”。

“百岁”广玉兰 牵着“两岸情”

在合肥,广玉兰并不是什么罕见树种,但在合肥市肥西县铭传乡刘铭传故居刘老圩里的那株,见者无不啧啧称奇。其呈双干并立之姿,仿若一对手足情深的孪生兄弟,同根连理、枝叶交织,至今已有160余岁。

步入初冬,当大多数树木已经褪去了繁华的秋装,换上了素雅的冬衣时,广玉兰,这种常绿乔木,似乎并不畏惧初冬的寒意。它的叶片依旧翠绿如昔,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它披上的一件绿色大衣,让它在寒冷的季节里依然保持着生机和活力。

相传铭传乡这株广玉兰树与中法战争时期的淮军将士有着不解之缘。当年,著名淮军将领、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带领淮军将士奋勇当先,克敌制胜,取得了赫赫战功,为大清国扬威。战后论功行赏时,慈禧太后将美国特使带来的108株广玉兰树赏赐给了淮军将领们。

刘铭传得到御赐的广玉兰后,视其为荣耀,千里迢迢将其运回合肥,亲手种在故居内。百余年来,这株广玉兰树长势极好,枝叶繁茂、冠大荫浓、花朵硕大,至今仍不减风姿。它不仅见证了刘铭传等淮军将士的英勇事迹,也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如今,该树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它自根部40厘米处分成两枝主干,生长旺盛、郁郁葱葱,两枝难分伯仲的树干,传达了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亲的寓意。

“百岁”古朴树 成村中“议事区”

漫步在安徽省巢湖市槐林镇龙王村里,仿佛走进了一幅恬静唯美的田园山水画,而村里最有名的“绿色”文物还要数那棵古朴树。

这棵扎根于村口百余年的朴树承载着墩井人对故乡的全部记忆。20世纪30年代,村民徐心明在古树下办夜校,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教育群众,传播革命火种。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春潮涌动神州大地,墩井徐氏后人相聚古树下,商议未来出路。他们传承先辈勇于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乘改革开放之东风,在上海、浙江等地的建筑、服装领域,闯出了一番新天地。

20世纪90年代中期,墩井人积极争取,广泛参议,作为省级首批试点建设的小康村,启动了村庄第一轮的规划设计建设,依托得天独厚的田园风貌,形成了合理有序的村庄布局和交通路网。

走进新时代,勤劳纯朴、敢闯敢拼的墩井人又一次聚在了古树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出点子、谋路子、挥膀子,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干,三治融合,齐抓共管。 

如今村里传承了“古树下议事”的优良传统,龙王村党委动员有威信、肯奉献的老年志愿者参加村民议事会,龙王村村民议事会成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等工作中,起到了润滑油、和事佬的作用。他们一次次在古朴树下议村事,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山水田园,幸福龙王,美丽乡村正一步步从梦想照进现实。

庄文倩

安徽网巢湖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古树,广玉兰,淮军,百岁,银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