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泥河镇做好手工挂面“文章”,让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合肥在线消息  11月30日,合肥市庐江县泥河镇洋河村大汪院村民组,汪兴满正收获晾晒好的手工挂面,阳光透过一排排面条,丝丝缕缕、面香扑鼻。进入冬季农闲时节,作为今年入选县级非遗的洋河挂面发源地,泥河镇传统手工挂面制作迎来繁忙期,大家忙着擀面、制面、晒面,供应市场增加产业收入。

和面、醒面、走片、切条、晾晒……汪兴满和老伴齐美英正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每一道工序。“虽然现在有机器帮助,在和面、压面等工序上节省了不少时间,但是面粉比例的调配、晾晒、分切、包装等工序,依然需要手工操作,耗时耗力。”

汪兴满正在晾晒挂面

汪兴满的老伴齐美英展示已晾晒好的挂面

洋河挂面制作技艺通过申报被列入庐江县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汪兴满今年72岁,从祖辈开始家里就是做挂面行当的,挂面最大的特色就是纯天然,由于口感细腻、柔滑,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我上岁数了,力气不够一天只做50斤面,村里年轻力壮的能做100斤到300斤。”汪兴满一边收着面条一边说,买挂面的都是老客户,销路不愁,一季下来收入能增加4000到上万元不等。

汪兴满介绍,汪氏宗谱上有记载:从明朝时起,江西婺源的手工制作挂面技艺就传入了黄山宏村,后来宏村一对汪氏兄弟迁移到庐江洋河大汪院村民组定居,在他们的带动下,过去大汪院一带家家户户都做起了挂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汪院村集体经济非常发达,村民组建起了集体挂面坊,每到下半年,当时的泥河公社甚至整个县内居民,很多人每年都来换挂面。

“那时候,十斤小麦能换六斤挂面,如果换八斤挂面就要找八角钱。”洋河村大汪院村民组退休的老村支书何晓虎对此滔滔不绝。

2020年,泥河镇政府依托大汪院村民组人文资源将这里打造成市级美丽乡村,2024年,洋河挂面制作技艺通过申报被列入庐江县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

目前,洋河村手工挂面作坊目前仅存10多个,制作挂面的匠人平均年龄约71岁。随着社会发展,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居多,做挂面这个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的可能。

为此,泥河镇政府精心谋划应对之策,于2023年初月,组织洋河村十多名挂面匠人到六安市裕安区“挂面镇”——韩摆渡镇参观,了解当地手工挂面制作工序及销售等情况,引导他们继续做手工挂面的信心,开拓视野,并发挥传帮带作用。

同时,泥河镇还积极上报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在今年4月在洋河村石浩村民组建成了一个700平方米作坊、500平方米晾晒广场和120平方米配套设施的洋河传统手工作坊项目。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未来,泥河镇将充分运用“非遗+产业”发展模式,既能推动非遗创新发展,又能丰富乡村经济新业态。

记者 王峰 通讯员 徐梅生

安徽网巢湖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非遗,乡村振兴,泥河镇,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