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在线消息 在巢湖市东风社区凤凰山庄1号楼的围墙外,一辆锈迹斑驳的三轮车静静停驻。车上堆满扳手、螺丝刀、千斤顶和各式配件,车旁立着一块手写招牌——“北京诚信之人维修点”。
这里没有华丽的门面,没有喧嚣的吆喝,却承载着一位普通维修匠人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善意。
从北京到合肥,四海这个名字被许多住户念叨过。有人说提到维修就会想到四海,也有人说,提到四海就会想到善良与诚信。
北漂二十载的“诚信名片”
“五个兄弟姐妹里,我排行老四,所以大家叫做四海,”坐在路沿上,李四海师傅咧着憨厚的笑容说道。
李四海本名李俊祥,今年55岁,巢湖人。但东风社区周边的住户,都更愿意称呼他为四海,“大家叫习惯了,而且这个名字也比较亲切。”驻点在凤凰山庄1号楼的围墙外,李俊祥是周围街坊口中的那个“热心人”,靠着三轮车上满满的维修工具与配件,它能让许多老旧的物品,重新焕发光彩。然而走出安徽,记住李俊祥这个名字的,不止是巢湖的住户。
1998年,李俊祥只身前往北京打拼,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他便从基础的搬家工做起。后来生活状态有变,意欲改行的他,便跟着身边一个修车的朋友,同样捣鼓起了车辆上的玩意,成为一名修车工。
和如今一样,在北京海淀街道穿上修车工装的李俊祥,同样做着“街坊生意”,在居住的小区里,大家只需要下楼走几步路,把破损的器件交到李俊祥手中,就能得到一个完好的物品。北京生活期间,李四海开始做免费维修的公益。
从自行车到电动车,从机械锁到智能锁,只要档口里有维修工具,遇到他人有需要的时候,李俊祥都会伸出援手。
生意上做得用心,公益上做得真心,凭借一双巧手和诚信经营,他也渐渐成了街坊邻居们的“团宠”,“有事就找四海,”成了大家二十年里心照不宣的“默契”。
而凭着这份敬业精神,李俊祥还获得了北京海淀街道“榜样人物”的荣誉,甚至在别人口中,他还有了维修界“全科医生”的称号。
2023年,为了照顾孩子的高中学习与生活,李俊祥打算从熟悉的北京回到合肥,这成了一个影响许多人的决定。
“我们离不开四海,他是个好人,”李俊祥那双被金属打磨得粗糙的手上,捧着一张泛黄的信纸,信纸上写满了签名,这正是北京几十位居民,写给他的“挽留信”。信上不仅是满满不舍的情感,更是被公认的诚信与爱。
清贫生活里的纯粹愿望
服务周边居民,一直是李俊祥的工作重心,回到巢湖后,如何重建自己的热心“根据地”,一度是让他头疼的难题。
好在和城管部门沟通后,东风社区凤凰山庄1号楼外,出现李俊祥维修小铺的身影。每当晨曦初露或暮色四合,又或是凉风轻扫的午后,总能看到身穿工装衣服的他,在为各式各样的物件与电器忙碌。
尽管地点变了,但李俊祥依然保持着“北京式”的服务标准:配件全部是花了1100元从北京空运而来,维修工具分门别类码放整齐,收费标准明码标价。
“什么都可以变,但‘诚信’这块招牌不能变,”李俊祥敲打着车辆后的“北京诚信之人维修点”木牌强调。
有人推着故障的自行车,抬着损坏的电器来找李俊祥,他总能快速而精准地判断出故障位置,并耐心地予以排除。
哪怕因为没有合适的配件一时无法维修,他也会耐心地向对方解释清楚,从不因为活小或麻烦而推脱。甚至大多时候,李俊祥在维修过程中,也仅仅向对方索要了材料费,人工成本大多时候都被计算为零。
但实际上,李俊祥的家境并不优渥。爱人是聋哑人,身体欠佳,家中读书的孩子也需要不少费用,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平日里,李四海就靠着自己那双布满厚厚老茧的手谋生。
可虽然生活艰苦,李俊祥却依然乐此不疲地守着自己满满当当的三轮车。“这份工作时间自由,能让我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也有更多时间帮周围的人,”李俊祥说,围墙外的一方空间,有它存在的意义。
不仅是匠人,还是“家人”
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李俊祥修过数万件物品,致力于帮不少人翻新物件,但他自己,却很少换过一件新衣。沾染了各种机油与污渍的蓝色工作服已被掩住原有的颜色,光泽暗淡,形态如他那辆三轮车般,朴素而又简单。
不乏有人追问李俊祥“图什么”?李俊祥只羞涩地扭过头,轻轻摆了摆粗大的双手,“人活一辈子,能帮一点是一点。”
有一次,三轮车旁经过了一名背着三个大背包的游客,李俊祥见他行动艰难,便提出要帮忙。奈何对方戒备心强连连婉拒,李俊祥一着急,便直接向对方亮出了所获的“诚信榜样”证书。“你看,我是好人。”
李俊祥的三轮车没有硕大的遮雨棚,也没有格外休闲的小板凳,满满当当的车上,连倚靠都格外困难。但就是这么一个局促的地方,成了许多人温暖的港湾。
在凤凰社区,李俊祥早已超越了“维修工”的身份。“我孙子的玩具车只有李师傅会修!”“提到我家锁芯坏了,他就连忙赶来!”居民们提起他时,更像是在谈论一位老友。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李俊祥已经和周围的居民们打成了一片。居民们家里物品出了问题,李四海便格外担心,用心维修;若有人出游途中路过了李俊祥的三轮车,双方便也能就着路边的环境,唠上好一阵子。李俊祥说,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下棋,每到下午特定时刻,周围的居民们总要拉上他凑一桌。
修的是物件,暖的却是人心,李俊祥很难回应“这种事情能做多久”的问题。在他看来,这就是本能使然的事情,“有能力帮,就去帮。”话音刚落,有市民便到访想要维修车辆,于是李俊祥的身子猛地从平地上“拔起”,活像一颗极具生命力的树。
而在维修期间,阳光透露叶缝稀落在了李俊祥弯曲的背上,那一刻,衣服上的暗淡不再,光辉点点,像是为灰头土脸的李俊祥,编织了一身金装。
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