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文章”到“茶经济”,巢湖创新IP解锁文旅新玩法

合肥在线消息   4月来到巢湖之畔,温润的湖风迎面而来。临近傍晚时分,位于巢湖市中庙街道王咀村的“小王子的落日茶铺”里,95后店主王俊打开了吹泡泡机。白色的泡泡在空中飘舞着,一位穿着花裙子的女性客人在泡泡中快乐地旋转,浪漫至极。茶桌上,茶壶口腾起的袅袅茶香与远处姥山岛的朦胧山影相映成趣,茶客们或倚栏观湖,或低声细语,时光在此处悄然放慢了脚步。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到近年来将流量转为留量的“合肥小洱海”,中庙街道沿湖茶社集群的崛起,不仅是一场消费场景的创新,更折射出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资源与现代需求的完美邂逅。

都市人湖边饮茶乐享“慢生活”

“车快点开,事快点干,但是无论你再怎么快,事情似乎永远干不完……我在城市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节奏。”在合肥经营一家企业的张先生坦言,每天排得满满的工作使他失去了很多生活乐趣。得知这里有个“世外桃源”后,他经常有意识地将手头的事情放下,来到这里,寻个茶馆,一杯茶、一支烟、一本书,亦或一个人静坐发呆、打盹儿。“一周在这里待个半天或一天,特别的放松、解压”,品出了慢生活的惬意后,张先生甚至当起了沿湖茶社的推广大使,单位团建时将自己的员工也带了过来,沏一壶茶,谈笑之间茶杯空了又续,在短暂的时光里,大家得以沉静下来,忘却城市那头的烦恼。

类似的场景,在沿湖茶社每天都在上演。在这里,喝茶不仅仅是喝茶,而是成为疗愈心灵的“仪式”。更重要的是,沿湖茶社正在构建“慢生活”的完整场景。在“愈渐茶斋”,游客可以体验非遗漆扇手作,看着大漆在扇骨上晕染出山水纹样;“晴天见”茶社的汉服簪花体验,成为湖边一道独特的风景,引得无数女孩打卡拍照;每当暮色降临,“一帆茶社”的非洲鼓与吉他合奏在湖畔响起,碰撞出奇妙的和谐感。这种“轻体验、深沉浸”的多元业态,交织出传统与现代共鸣的文旅新图景,也实现价值可观的集群效应。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沿湖茶社已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喝腻了奶茶的年轻人,也在沿湖茶社“碰头”了。熙熙攘攘的人流带动湖边的烟火气袅袅升起。

闲置农房变身“休闲茶社”

沿湖茶社的爆红始于2023年前后的短视频浪潮。“85后”程叶萍是沿湖茶社早期的经营者之一,也是沿湖茶社流量引爆的助推者之一。 2023年,辞去工作的程叶萍在机缘巧合下和朋友来到王咀村,租下湖边的一间闲置民房准备开一间茶社。“当时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这里风景不错,打造一个湖边茶社的同时,也是治愈自己的一个过程。”说这话的程叶萍当时没想到,她用短视频记录了茶社从无到有的全过程,网友们隔着屏幕目睹一间破败不堪的农房在加快进度条中被改造成有院有亭、风格独特的湖畔小驻茶社,仿佛在云端参与了一场“乡村变形记”。这条视频在抖音平台发出后,竟有了80多万次的浏览量,网友迅速行动起来,争相前来打卡。在“无心插柳”的流量奇迹下,差异化定位的茶空间便错落有致地在湖岸线上串联了起来。

现如今,王咀村环湖沿线处处可见由闲置农房改造的茶社。王俊就是沿湖茶社流量引爆后的入局者之一。此前,在合肥经营画廊的他回到家乡王咀村,最初只是在村里创办了一个写生工作室。后来随着茶社的影响增大,游客越来越多。嗅到商机的王俊租下了农户的一栋房屋以及部分集体土地,经过紧锣密鼓地改造,茶社于2024年5月正式开门营业。茶社庭院一隅是观赏日落的绝佳位置,如果天气晴好,每到下午四五点时,王俊的茶社上座率就会很高。“今年春天游客特别多,清明假期店里的客流达800多人次,与去年相比,客流翻了一番。”王俊表示,很多合肥及周边的游客开车过来,就是为了喝喝茶、看落日,放松一下。

据了解,中庙街道的村落里有一些老房子长期闲置,如今,依托沿湖茶社“投入小、见效快、收益高”的优势,当地对农村闲置资产实施“微改造”,从中庙街道荆塘河村至王家咀村的湖岸线现已形成特色茶空间40多家。在设计上,保留了老房子的原始结构和特色,不仅布设了充满文化氛围的茶室,还增加了小院、凉亭等露天茶吧,为游客打造了品香茗、听私语、观落日的诗意场景。

当绿水青山遇见“互联网+”

“日落太美了”“属于合肥人自己的浪漫打卡地”……沿湖茶社的爆火,本质上是“好风景”与“新传播”的化学反应——2023年以来,通过小红书、抖音、微视频等热门社交媒体平台的冲击力传播,沿湖茶社迅速走红,吸引海量关注。2024年“打卡中国・古韵潮音——你好,安徽!”网络国际传播活动走进巢湖,多位外国网红博主借助Facebook等海内外平台大力宣传,其中三篇报道全网推送流量高达1300万,“小茶社”相关报道和话题量破亿。网红打卡、短视频传播让茶文化触达年轻群体,多元化的业态让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焕发生机。 

来到沿湖茶社,每个茶空间都是“天然摄影棚”,湖堤、落日、茶座,甚至连茶饮点心的摆盘都经过精心设计,随手一拍就是“氛围感大片”。来此打卡的游客无形中成为了一波又一波的主动“传播者”。更重要的是,游客在不同茶社的体验形成内容互补,持续吸引流量注入,由此形成了“矩阵传播效应”。“这里景色很好。”来自亳州的游客高明瑜是第二次来这里打卡。她告诉记者,第一次来就发现这里很好玩,前不久在网上又刷到了网友新拍摄的绝美视频,于是就决定再来一趟。

这种“互联网+文旅”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景区的地域限制。记者了解到,目前沿湖茶社的游客中,绝大部分是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慕名而来。当“打卡经济”与“体验经济”结合,茶社不再是单一的消费场所,而是成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正如高明瑜所说:“这里不仅是喝茶的地方,边走边看边拍,一圈下来感觉很松弛、很舒服。”

生态赋能茶文旅融合发展

中庙街道沿湖茶社的兴起,离不开巢湖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近年来,随着巢湖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巢湖水体的清澈程度在不断提升,湖岸线也变得更加美丽。这片曾经静默的湖岸,因四季皆景的生态底色,更是为茶社的发展壮大注入了天然的“吸引力”。而茶社“轻食+茶饮”的经营模式,也有效减少了旅游活动对沿湖生态的污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意识。

面对日益增长的客流,中庙街道通过修缮茶社沿线道路、扩容停车场、安装沿湖路灯等措施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营造便捷舒适的环境。街道还组建了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交通引导、秩序管理、旅游服务,并对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和旅游服务质量实施动态监管。这些举措有力地提升了沿湖茶社的文旅活力与游客体验。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也让乡村旅游从“个人创业”升级为“产业振兴”。巢湖市中庙街道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吴璐炜说道:“随着多元化业态的稳定发展,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提升,沿湖茶社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数据显示,2024年沿湖茶社累计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创造综合旅游收入6700余万元,带动当地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都市人湖边饮茶乐享“慢生活”

“车快点开,事快点干,但是无论你再怎么快,事情似乎永远干不完……我在城市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节奏。”在合肥经营一家企业的张先生坦言,每天排得满满的工作使他失去了很多生活乐趣。得知这里有个“世外桃源”后,他经常有意识地将手头的事情放下,来到这里,寻个茶馆,一杯茶、一支烟、一本书,亦或一个人静坐发呆、打盹儿。“一周在这里待个半天或一天,特别的放松、解压”,品出了慢生活的惬意后,张先生甚至当起了沿湖茶社的推广大使,单位团建时将自己的员工也带了过来,沏一壶茶,谈笑之间茶杯空了又续,在短暂的时光里,大家得以沉静下来,忘却城市那头的烦恼。

沿湖茶社,正在书写一场关于“诗与远方”的现实童话。当文旅融合的“化学反应”在湖山之间发生,带来的不仅是游客的纷至沓来,更是乡村振兴的多元可能——闲置农房变身网红空间,传统技艺找到现代表达,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随着暮色浸染巢湖,沿湖茶社的灯火次第亮起。王俊望着满座的客人,心中已有新的计划:“我想依托湖边的茶社,再去带动、招募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把村里面的闲置农房都充分利用起来,把这里建成一个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让游客来了以后不仅可以在湖边喝茶看落日,还可以在村里深度体验扎染、国画、古琴、陶艺等传统文化。”在他的心中,当城市来客从“打卡一杯茶”转向“沉浸一种生活”,沿湖茶社的故事便翻开了新的篇章。

合新闻记者 周晓梅 文/图

安徽网巢湖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游客,打卡,庙街,沿湖,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