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山水工程年度“成绩单”公示 47个子项目已完工

据合肥在线消息   4月24日,记者从安徽省自然资源厅获悉,该厅近日公示了《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2024年度绩效自评报告》。报告显示,项目实施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合肥“最美名片”愈发闪亮。

山水工程47个子项目已完工

截至2024年12月底,巢湖山水工程47个子项目已完工, 项目整体工程按时完成率为100%。截至2024年12月底,巢湖山水工程项目实施区域面积达到7461km²。

其中,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 949.7km²,设置监测点(控制点、断面)数量185个,修复矿山数量6处,湿地修复面积417.1公顷,河道修复长度114.3km,林草等植被生态覆绿面积4270.71公顷,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面积529.52公顷。

相关人士介绍,巢湖山水工程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

改善巢湖流域人居环境

根据报告显示,经评估分析,2024年巢湖山水工程项目人居环境改善状况较好,达到预期目标。

实施湿地修复、矿山修复等,改善了巢湖流域人居环境。修复后的十八联圩湿地草木丰茂,鸟儿翱翔,风景如诗如画,成为巢湖北岸“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典范。修复后的黄陂湖作为“观鸟胜地”和庐南川藏线途经地,吸引周边居民和游客打卡,带动了周边村庄的旅游经济。修复后的庐南矿山构建了多样层间植物景观群落,实现了“山中有水,水绕山流,山明水净”,庐江矾矿成为休闲游憩的新打卡地。

通过实施治河清源,同样也改善了环境。累计完成河道防洪工程长度 17km、岸堤修复长度52.26km、沟渠生态化改造长度83km。项目实施,为打造“河畅、 水清、堤固、岸绿”的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

此外,采取乡村整治措施,累计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4个、增加污水处理规模约17300吨/天、提标改造污水厂10个、污水提标处理规模约27500吨/天、服务人口约50万人。项目减少了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排放,改善了居民周边水环境,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连续5年巢湖总体水质稳定保持Ⅳ类

项目还积极开展矿山植被恢复和森林质量提升,提升流域森林生态质量与功能。巢湖山水工程5个矿山修复类子项目治理区的植被覆盖率得到显著提升,提升幅度为16%~49%,植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在河流生态系统方面,2024年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兆河、柘皋河、裕溪河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类别均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优良。其中,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三条城市河流的水质类别逐渐提升至Ⅲ类,水体提升明显。大部分河流底栖动物多样性水平均有所提高,近年来实施的治理修复工程对河流的生态改善效果明显。

湖泊生态系统方面,2019~2024年连续5年巢湖总体水质稳定保持Ⅳ类。2024年巢湖东、西半湖及全湖平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3.2、56.9、54.8,均为轻度富营养状态,为近8年最低。近几年,巢湖底栖动物物种数出现回升,底栖动物群落出现向好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增强

2024年,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增强。鱼类物种数和生物完整性指数表现为增加趋势。全面禁捕以来,巢湖鱼类群落发生明显变化,放流的鲢鳙对湖鲚、太湖新银鱼、似鱎等小型鱼类形成食性竞争,有效遏制了巢湖中鱼类小型化趋势,有利于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对于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有积极作用。

在巢湖流域,湿地的质量、稳定性和功能不断增强。2022年全面建成环巢湖十大湿地,环巢湖植物种类达826种,东方白鹳、青头潜鸭等珍稀极危鸟类成为巢湖常客,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逐步增强,巢湖国家重要湿地重现生机,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2024年度在环巢湖地区共发现鸟类18目60科302种,再次突破历史纪录。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4种,环巢湖新记录鸟类13种。总体上,近些年巢湖鸟类种类呈现不断增加趋势,这与逐渐改善的巢湖湿地环境密切相关。

合新闻记者 吴奇

安徽网巢湖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多样性,修复,湿地,巢湖,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