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夜鹰”听漏队全力守护供水“生命线”

听漏队部分队员合影。

利用听音杆对疑似漏水供水管线进行检测。

巢湖晨刊消息   当城市沉入梦乡,巢湖的街头却有一群“夜行侠”,他们俯身贴地,用耳朵“问诊”地下管网的“健康”。这支由10名90后、00后组成的巢湖市水业有限公司“夜鹰”听漏队,平均每年能揪出200多个漏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资源浪费,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黑夜中的“管道听诊师”

听漏,就是通过特有的专业设备,把细小的水流声放大,然后根据声音的变化,判断并找到深埋于地下的水管漏点。听漏大部分时间选在夜晚:没有白日的喧嚣,地下管网细微的水流声格外清晰。

4月27日夜里10时,城市渐入梦乡,“夜鹰”听漏队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他们根据当天智能供水系统预警信息定位,来到巢湖市亚父路与港口大道交叉口附近。夜色中,红外测漏仪的荧光微微闪烁,听音杆贴地时,队员连呼吸都不由放缓——“嘘,这截管道在响”。

“漏水声像风吹过缝隙的‘嘶嘶’,而爆管声则类似‘咚咚’鼓点。”巢湖工匠、巢湖水业供水抢修(服务)中心“夜鹰”听漏队队长张剑告诉记者,夜鹰的“夜”指的是夜晚行动;“鹰”主要是指对漏点精度要求比较高,要有老鹰一样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专注。“正常过水和附近有漏点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爆管方式、不同材质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听漏最重要的是要能静下心来,用心去听,用心去分辨。”

科技加持的“水侦探”

深夜的亚父路与港口路交口处,张剑的听音杆刚触到地面,手机APP同步响起警报——“嘶嘶”声与屏幕上跳动的红色波形,共同锁定了漏点。

“传统听音杆+智能传感器,这就是我们的‘科技套装’!”队员们一边说着,一边打开手机APP,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水压数据,以及管道中传来的不同声响,让听漏效率明显提升。

“夜鹰”听漏队不仅在传统听漏工作中精益求精,还积极探索创新。除了在城区布局300多个漏失监测仪外,他们还聚焦管道听漏领域,深耕“专精特新”,推出消火栓智能闷盖和供水管道非开挖内衬修复等创新举措。

消火栓智能闷盖通过智能化技术,有效防止消火栓被非法使用和损坏,提高了消火栓的管理效率和安全性;供水管道非开挖内衬修复技术则避免了传统开挖修复对城市道路和环境的破坏,大大缩短了修复时间,降低了修复成本,为城市供水安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守护供水的青春力量

巢湖水业“夜鹰”听漏队成立于2019年3月,起初只有2人,如今已发展到10名队员,其中大部分是90后、00后。尽管工作环境艰苦,但他们用年轻人的活力和创新,让传统听漏工作焕发新意。

这份工作需要“修行者”般的耐心:寒冬,趴在零度以下的地面,听杆冻得粘手套;酷暑,蚊虫围攻中保持绝对安静,汗珠滴落都嫌吵。00后队员任乐平觉得值:“抢修队说‘漏点在这儿’时,那种成就感就像医生确诊了疑难杂症。”

听的是水声,护的是民生。张剑告诉记者,看起来只是一个指甲盖大的漏点,每月能浪费上千吨水。听漏工作,不仅仅是延长管道使用寿命、减少经济损失,最重要的是确保居民用水安全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浪费,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结束“一天”的工作已是午夜,记者给几位年轻人拍了一张合影,衷心感谢这些“深夜精灵”,正是有他们的存在,市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美好。

记者 马丰成 文/图

安徽网巢湖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地下管网,漏点,夜鹰,听音,听漏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