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民歌亮相《非遗里的中国》

巢湖民歌亮相《非遗里的中国》安徽篇。

巢湖晨刊消息  徽风皖韵,文脉悠扬。5月10日晚,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安徽篇在CCTV-1央视综合频道20:00档播出,节目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创新表达,向观众展现安徽非遗的多元魅力,让非遗绽放时代新韵。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文化类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通过非遗创新秀演、沉浸体验、还原绝技等多种方式,带领观众以沉浸式互动方式体验非遗之美,全景展现中国非遗的深厚绵长。

在安徽篇节目中,30多项极具安徽特色的非遗项目陆续登场,其中便包括来自合肥的巢湖民歌和肥东洋蛇灯。

巢湖民歌以丰富多彩的题材、质朴无华的内容、表演生动的方式记载了劳作、生活场景以及民风民俗、自然风光。2006年,巢湖民歌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艺术瑰宝。本次在《非遗里的中国》安徽篇中,非遗传承人李家莲和雷玉君为观众共同演唱了《绿浪滚滚迎面来》。

肥东洋蛇灯起源于包公镇大邵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集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技艺等多种文艺形式于一体,舞蹈独具匠心,制作工艺复杂。2008年,肥东洋蛇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值得一提的是,由合肥磐石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机器人乐队惊喜亮相,与演员斓曦联袂演绎黄梅戏《女驸马》选段,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现场观赏性佳。

合肥磐石科技研发工程师吴超介绍:“‘摇滚版’《女驸马》为黄梅戏注入了满满的科技感,磐石机器人乐队的精准伴奏与传统戏曲唱腔相结合,展现出‘戏曲+’的无限可能。”

据悉,安徽目前拥有9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2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中国珠算等4项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科技赋能,文化出彩,安徽历经千年时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雕琢,铸就成文明的“活化石”。此次通过沉浸式体验、科技赋能、年轻化表达、跨界融合等多维度的创新,不仅展示了安徽非遗的厚重历史底蕴与文脉传承,更凸显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与文化活力,进一步推动了徽派非遗的活态传承与现代转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夏伟

安徽网巢湖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安徽,民歌,巢湖,非遗,非遗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