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一肥”,环巢湖一级保护区创新种植方式

据合肥在线消息  从一稻一油、一稻一麦改为“一稻一肥”,从直播稻生产改为全程机械化,从化学农药改为杀虫灯……近日,记者跟随“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来到位于巢湖一级保护区内的槐林镇光明槐祥水稻绿色种植基地。这里已经实现了绿色优质水稻种植,为环巢湖绿色生产和擦亮“最好名片”打下坚实基础。

“一稻一肥”,创新绿色种植

5月30日上午,艳阳高照,记者站在槐林镇光明槐祥水稻绿色种植基地的一块水田上,一架机器正在田里繁忙地作业。安徽光明槐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宫为银告诉记者,这块田是他们今年的试验田,正在试验一种名为“地膜覆盖栽培”的新技术,它有着节水、节肥、控草、调温等作用,此次试验田共200亩,一旦试验完成,也将在该公司的土地上推广应用。

宫为银告诉记者,2024年该企业在一级保护区内建设的武山基地,则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沟、渠、路高度配套,并配套安装杀虫灯,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和生物防控效率。同时稻田内减肥减药,对新平整的地块加大有机肥的施用量,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量,加大生物农药的施用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辅以人工除草,最大限度地降低除草剂的施用量。

宫为银称,其目前在环巢湖一级保护区内共流传土地5000亩作绿色种植。目前,2025年水稻已在育秧,计划6月上中旬完成机械化插秧,建设500亩水稻“四新”(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方法)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基地,实施内容包括单季稻栽培模式对比试验、覆膜机插缓释肥和有机肥试验、水稻新品种筛选试验以及其他“四新”技术集成示范。

实行“五改”,打造巢湖大米品牌

那么巢湖一级保护区的绿色种植与其他种植技术还有哪些不同呢?

“我们在巢湖一级保护区内的稻田全部实行‘五改’。”巢湖市一级保护区绿色生产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最有特色的则是将原来的“一稻一油”和“一稻一麦”改为“一稻一肥”。具体表现为优质稻+绿肥(紫云英)的种植技术。“就是在水稻种植区,待水稻收割后,我们种植绿肥作物,比如紫云英,这样既可以改善土壤,也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紫云英就是稻田的天然绿肥,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一举多得。”此外,改“生产方式”,即直播稻生产改为机械化育插秧,实现全程机械化,目前巢湖市一级保护区机械插秧已达2.6万亩;改“肥料”,从施用化肥改为有机肥替代,目前已施用邮寄费面积达2.5万亩;改“病虫害防控”,从化学农药改为杀虫灯、性诱捕器和生物药剂防治病虫害;改“品牌经营”,打造“皖中有米”等巢湖大米区域品牌,不断提升稻米当地,实现品牌溢价。

“武山基地主要种植巢湖香粘米和小香妃品牌大米水稻。”宫为银给记者介绍,“大米主要销往本省以及长三角地区,一年产值可达10个亿。人家都说我们种的大米味道香,非常畅销。”

到2029年,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

在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环巢湖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建立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区30万亩,全面推进巢湖一级保护区内12万亩土地绿色生产,推广种养循环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化肥控量增效、农药减施增效,到2029 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此外,在一级保护区内,推进“绿肥+水稻”种植、果蔬茶绿色种植、水产健康养殖,打造环湖绿色有机农业带。鼓励引进外地和发动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流转耕地、规模经营,带动更多农户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之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张梦怡 文/摄

安徽网巢湖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种植,绿色,巢湖,水稻,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