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说的“巢湖贝壳”原来是它!

合肥晚报消息   6月10日,在合肥举行的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上,知名网络主播董宇辉讲述的“巢湖贝壳”故事引发广泛共鸣。

一枚童年记忆中的贝壳,不仅承载着父子温情,更折射出巢湖生态与人文的变迁。

童年记忆:父亲带回“巢湖贝壳”

“那是我对这座城市最初的想象。”6月10日,董宇辉作为嘉宾出席在合肥举行的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接受采访时他动情回忆。

“小时候,父亲在巢湖务工,有一次回家,父亲带回了巢湖的贝壳。他说湖面风很大,渔民们捞起很多鱼。那时巢湖对我来说很遥远,却又莫名亲切。”这段朴实无华的话语,不仅承载着他个人对父亲的眷恋,也让他对遥远的湖泊产生了奇妙亲切感,更引发了众多网友对巢湖贝壳的好奇与探寻。

记者探访:巢湖边发现疑似贝壳

6月11日下午,记者带着网友的疑问,来到巢湖唐嘴水下遗址探访。

这里曾是古巢湖岸边的聚居地,岁月的沉淀让这片区域至今仍保留着自然沉积的贝类遗迹。

站在湖滩上,眼前的巢湖一望无际,风浪不断拍打着湖岸线,发出阵阵声响。在细沙与草丛中,散落着不少灰白色的贝壳、螺蛳壳,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在众多遗存中,记者发现了一枚长约5厘米,表面有着自然形成环状纹路,在日光的照耀下泛着温润光泽的贝壳。当地村民赵先生在辨认后介绍道:“这种贝壳当地叫它‘巢湖贝’,以前渔民收网时经常能捞到。那时候孩子们最喜欢在湖边捡贝壳玩,现在倒是少见了。”

赵先生今年60多岁,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巢湖渔业兴盛,湖中这类淡水贝随处可见,它们不仅是渔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承载着许多孩子童年的欢乐。

然而,这枚贝壳,是否就是董宇辉记忆中的那一枚呢?

6月11日晚,记者将照片发给与辉同行团队,经求证,结果并非这种贝壳。

专家释疑:可能是扭蚌

6月13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蔡永久研究员根据董宇辉的描述判断,这种贝壳可能是扭蚌。

该团队负责了前期巢湖生物资源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

记者将蔡永久提供的扭蚌照片向董宇辉团队再次求证,据董宇辉回复,确认正是该物种。

蔡永久介绍,在此次巢湖生物资源调查中,他们也记录到了扭蚌。

扭蚌是蚌科扭蚌属,蚌壳呈细长形,壳长可超过100毫米,壳宽可达20毫米,左右两壳不等称。

就如它的名字一样,仿佛被“扭”了一下,民间俗称“角子”“香蕉蚌”,壳的后半部发生扭转,略呈45度,扭转的方向也有不同。它们常栖息于泥底或泥沙底的湖泊、河流内。

巢湖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王春雨感慨道:“贝壳,看似普通,实则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意义。随着巢湖生态治理的推进,这些曾见证湖畔生活的贝壳、渔网、帆影,不仅是生态符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小仙的自然派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张梦怡 马丰成 夏伟(图片由调查团队提供)

安徽网巢湖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团队,承载,巢湖,贝壳,董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