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晨刊消息 “握拳,弓步,眼睛看正前方……”7月7日,在巢湖市文化馆内,一群学员在周德俊老师带领下,在一招一式中感受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当日,巢湖市文化馆精心打造的“非遗绝活班”开课,纸笺加工技艺、何氏陶画、周氏查拳、巢湖面塑4项非遗技艺在本周课程中逐一揭开面纱。动静相宜的课堂里,非遗传承的种子悄然播撒。
拳风初起:武礼传承第一课
“抱拳时左手在外,右手握拳,这是习武人的礼,更是一份尊重。”上午9时许,周氏查拳课堂上,第15代传人周德俊的声音洪亮有力。学员们跟着他的口令,握拳、弓步、冲拳,虽然动作略显生涩,眼神却格外专注。
7岁的徐弘博扎着马步,小脸憋得通红却不肯松懈。“送他去学写字、画画,都坐不住,没想到今天上课倒挺认真的。”坐在一旁等候的徐弘博的妈妈笑着说,“学武术既能释放他旺盛的精力,又能接触到传统文化,真是找对了地方!”
作为今年刚入选巢湖市县级非遗的项目,周氏查拳源于北方查拳,周德俊扎根巢湖多年,把查拳与本地文化结合,让这门国家级非遗(2008年入选)在巢湖落地生根。“面对面教学,能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武术的热爱,既丰富了他们的暑期生活,更为非遗传承筑牢了根基。”一堂课下来,周德俊的衣服已湿透,他擦了擦汗,眼里满是欣慰地说道。
方寸之间:一纸一拓传技艺
查拳课堂可谓“动如脱兔”,国家级非遗“纸笺加工技艺”课堂则是“静若处子”。省级非遗传承人方春希不时在学员座位前驻足,指导学员体验非遗拓印。
10岁的胡欣妍正和6岁的妹妹胡瑾瑜,按照老师说的流程和技巧,小心翼翼地用拓包蘸取颜料进行拓印。“没关系,慢慢来,像老师说的那样轻轻按。”在妈妈的鼓励下,姐妹俩很快完成了作品,举着印有生肖图案的纸笺笑得灿烂。“这次我给孩子报了周氏查拳和纸笺加工技艺两门课程,正好一动一静,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坐下来琢磨手艺,太适合孩子了。”姐妹花的妈妈说。
课堂中还有一群特殊学员——来自巢湖学院广播台赴巢湖市环巢湖非遗“融媒新声”传承先锋宣讲团的大学生。黎晓梅亲历拓印流程后深有感触:“这不仅是技艺的接触,更是对传统文化又一次的深入理解。作为大学生,我愿以青春之力汇入非遗传承的长河。”
方春希对学员的热情与成果深感满意,他盘算着下次课教大家做流沙笺:“让他们多看看纸笺技艺的花样,才知道老手艺有多火。”
播撒种子:非遗走进百姓家
为丰富辖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今年暑期,巢湖市文化馆开设夏季市民夜校,推出少儿硬笔书法、素描、陶笛等课程,同时整合资源精心打造“非遗绝活班”,在巢湖市众多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精选出纸笺加工技艺、何氏陶画、周氏查拳、巢湖面塑这四项作为课程内容,已于7月7日起陆续开课。
“非遗绝活班”是巢湖市文化馆在非遗保护传承道路上的新探索。馆长战皓介绍,近年来“非遗进校园”已初显成效,今夏创新开设“非遗绝活班”,正是要将传承的种子播撒到更广泛的人群中,推动全民艺术普及,让市民在家门口尽享文化惠民硕果。
当查拳的力道在孩童拳掌间流动,当千年纸笺的纹理在年轻指尖下重生,传统文化便重新扎根于烟火日常。这个夏天,巢湖的“非遗绝活班”让更多人明白:那些老祖宗传下来的“绝活”,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融进生活、触手可及的文化宝藏。
记者 周晓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