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湖:方老人洼的抗日烽火

“方集村”门楼背面写着“兴族为国”字样。

七烈士之墓。

浮槎山脚下,巢湖市庙岗镇的西北部,有一个名为“方集”的村落,又名“方老人洼”,这里山清水秀、景致如画,是远近闻名的美丽生态乡村。

80多年前,这个宁静的小村落曾燃起抗日的烽火——新四军四支队八团指战员在巢县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于此胜利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这是发生在巢湖地区重要的抗日历史事件之一,史称方老人洼反“扫荡”。

日前,几位专家接受了“铁军魂・江淮情・合肥红”抗战故地行采访团采访,生动还原了当时新四军指战员与侵华日军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

这里曾是新四军驻守要地

方老人洼地处浮槎山东南麓,听说记者想寻找当年的战斗遗址,地方文化爱好者、安徽民俗学会会员昂云激动地说:“处处皆遗址!”

他介绍,方老人洼村原名“安乐塘”,相传是方孝孺族裔聚居地,隐匿于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一个远离尘嚣的古村落,为何会引起日寇的注意?在中共巢湖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翟邦军看来,这和当时的新四军活动有着莫大关系。

1938年9月,新四军四支队八团奉命越过淮南铁路,进入皖东津浦路西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战场。短短几个月,兵力就从1000余人发展到2000余人,装备不断改善,战斗力也逐步增强。

“八团是以鄂豫边红军游击队为骨干,补充一些地方游击队员编制而成的。在合肥、巢县一带的游击战中,八团频繁袭击日军,并频繁破坏日军的交通运输线,迫使敌寇退守交通线,牵制了一定数量的日军。”翟邦军介绍。

与此同时,八团在皖东、皖中的对敌斗争,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这些,都让日寇非常惊怒,视八团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心想铲除他们。

而位于合、巢之间的方老人洼村,正是八团一、二、三营的驻地。

“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驻扎方老人洼,使得这里成为巢湖北岸-浮槎山一线沿山抗日游击区的核心区域之一。地方著名的游击队负责人方茂初等革命志士就是在这一带从事抗日活动,后来参加参加秘密交通联络员的方少祥同志也是从方集走出去的革命战士。”昂云介绍。

1939年2月19日至21日,日军趁着中国传统春节之际,对浮槎山一带的沿山抗日游击区实施“扫荡”,集结步、骑、炮兵700多人,经肥东昂集,过东山口,直扑方老人洼,妄图一举消灭八团。

“当时敢打日军是了不得的事情,最怕日军吃亏后回来报复,让当地老百姓遭殃。但是鬼子太坏了,烧杀掠夺无恶不作,百姓都恨之入骨。而且方老人洼一带的日军,也是我军在皖东一带活动的障碍,为了除掉这个‘毒瘤’,八团决定‘狠狠揍他一顿’。”中共合肥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储祥林介绍。

八团英勇抗战击日寇

那一场战斗打得异常激烈。

“当时,八团的3个营及随团行动的‘巢抗’大队成品字形,分别驻扎在村东、东北和东南三处宿营。”翟邦军介绍,那一年的2月21日清晨,东方刚刚开始泛鱼肚白,日军就逼近方老人洼,“最先被村里的群众发现并通知我军,使我军有了快速的反应时间。”

八团各营在团参谋长赵启民的指挥下迅速行动,协同作战。

“日军很猖狂,以为他们一攻,我们就会垮,没想到战斗打响之后,我们打得既猛又狠,整整打了一天……”八团参谋长、开国中将赵启民在《从邢集到半塔集——新四军四支队八团东进抗日纪实》一文中回忆道。

二营避敌正面,很快抢占村北山头。三营在村西山地迅速展开,与向东作迂回包抄的日军接火。

“日军为打开突破口,组织强攻,3营营长李木生身先士卒,指挥全营干部战士利用地形优势沉着应战,主要靠近距离投弹杀伤敌军,连续数次击退日军的冲锋,为其他营队占据有利地形实施侧攻,赢得了时间。”翟邦军介绍。

一营和“巢抗”大队从东北、东南的村落侧击,二营从背面山地侧击,日军前进受阻、左右受夹。疯狂的日军以掷弹筒和九二短炮作强大火力掩护,组织三面攻击。八团各营以熟悉的地形地物作游击转移,避敌炮火。

“新四军战士非常英勇,虽然装备不行,但他们依然不畏强敌,用步枪、手榴弹,甚至是大刀、红缨枪,击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打得敌人胆战心惊。其中,七连的几个战士,在一片开阔地上,守着几个小坟包打了一天,守阵地直到黄昏,令人敬佩!”昂云说。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异常激烈的‘扫荡’与反‘扫荡’战,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日军遭受重大伤亡,所谓‘偷鸡不成蚀把米’,损失惨重的日军不得不灰溜溜地向西撤退,八团二营一部尾追至浮槎山区东山口村。至此,反‘扫荡’战斗结束。”翟邦军介绍。

方老人洼反“扫荡”,日军伤亡150余人,新四军伤亡30余人。

七壮士为掩护村民浴血奋战

庙岗镇军高烈士陵园安眠着18位新四军烈士,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但当地人都知道,十八烈士是在方老人洼战斗中牺牲的抗日英雄。其中,一个坟包旁的七烈士之墓尤为引人注目。

大叶村村民叶开胜从小听着新四军故事长大,他向记者讲述了七烈士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当时,方老人洼战斗持续到黄昏时,日军受创回撤,途中,遇到八团某连一支七人小分队。小分队本可以轻松撤出战场,但身后是大叶村尚未撤完的群众,为了让村中百姓有足够的时间转移,七人主动向多倍于自己的敌人发动攻击。

“小分队奋勇抗敌,子弹打完了就用石头,石头用完了就进行白刃战。但因力量过于悬殊,七烈士全部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大叶自然村。”叶开胜介绍。

战斗结束后,村民没有忘记这些无名烈士的英勇壮举,自发为烈士收殓合葬,也将他们英勇抗敌的故事流传下来。

2006年清明节,四川省军区新蓉干休所离休干部、新四军老战士秦楚出面维修烈士墓,墓碑正面题联:“无名义鬼屠倭鬼,有道忠魂壮国魂。”

2017年11月,大叶自然村所属的庙岗镇在七烈士之墓周边建成占地约一亩的军高烈士陵园;2019年清明节,将沿山、清涧五位烈士迁移至烈士陵园;2019年9月29日,将莲花三位烈士迁移至烈士陵园。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庙岗镇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方老人洼战场上,还活跃着四位女战士的身影。“她们和战友们共同战斗在第一线,和医护人员救死扶伤,并利用战斗间隙,进行宣传鼓动,为战友们鼓劲。”昂云介绍。

方老人洼反“扫荡”,是新四军江北部队抗战初期投入实战人数最多,战斗规模较大,交战时间最长,战绩较为显著的一次战斗,也是新四军江北部队首次反“扫荡”。“从这以后,日寇更小心了,他们一百、二百人也不敢出来了。”参战的八团政治处干事黎立坚万年在回忆录中记载道。

历史的战火早已消散,如今,方老人洼所在的庙岗镇在巢湖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建设特色战略旅游小镇的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王靓   实习生 崔山佳

(图片由昂云提供)

安徽网巢湖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日军,老人,烈士,新四军,八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