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巢湖消息 10月28日下午,天空有点阴霾,还时不时从云层里撒下几滴雨滴,但这些都没能阻挡住巢湖市烔炀镇曙光村村民收获扶贫黄豆的热情。“我们要尽快把成熟的黄豆收回家,放在地里,大家都不放心。”村民姚先胜一边小心地指挥着收割机调头、捡拾拉下的黄豆秸秆,一边对笔者说道。
说起曙光村的这块扶贫黄豆地,村里的老老少少是再熟悉不过了。2019年,曙光村通过整村推进,新开辟出可耕土地40多亩并由村集体统一种植了小麦。今年春季,40多亩小麦共收获16000余斤,除去成本,为村里带来了近万元收入。小麦收获后,曙光村根据实际,在这40多亩地里又种上了耐旱、高产的黄豆,眼下正是黄豆成熟的时节。
“这块地是整村推进新辟出来的,土壤肥力较差,暂不宜种植其它作物,所以村里面根据实际种植了小麦、黄豆。每次收获后,上级农技部门都会来村里指导我们进行一次深耕,这样连续三年,等土壤的肥力恢复后,我们才能种葡萄、蓝莓和桃子等高效经济作物。”面对围观村民疑惑为啥只种小麦和黄豆,曙光村党委书记方巅耐心地向大家解释道。
黄豆种植虽然粗放,但今年夏季的特大洪水对黄豆生长的影响还是不小。紧张的抗洪抢险工作结束后,村里立即组织人员加强田间管理,疏浚了排水沟、补施了肥料、清除杂草并进行病虫害防治。“今年农作物普遍减产,但这块黄豆地的亩产差不多有200斤,面对这样的大洪水,应该算可以的了,这都是村里的功劳。”收割机手高家平在卸载收割机仓里的黄豆时,伸出大拇指对着方书记夸赞道。
“一亩近200斤的产量,40多亩,差不多能收8000斤黄豆,市场价3块1斤,毛收入24000元,除去成本能有个2万块进账。而且我们还不愁销路,刚刚那个开车过来的老板说黄豆我们清理干净后,他全部按照市场价收购。”曙光村村监委会主任鲍翠霞结束了和一位特意开车到此的老板的沟通,喜滋滋地向大家宣布了这个好消息。
面对村集体“涌入”的收入,村党委书记方巅等村两委干部其实早就有了“谋划”。“我们村共有854户、2599人,村集体经济一向较薄弱。这次我们打算整合各家各户的分散力量,成立‘曙光村农产品有限公司’,主打‘姚王小菜(包括咸货)’、‘姚王炒货’和曙光虾稻米,这样能对村民的农产品就地进行深加工,不仅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村集体收入,更能为村民,尤其是村里的扶贫户,在家门口提供就业服务,大家最终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
顿了顿之后方书记接着说道,“现在我们连商标都注册好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食品生产车间厂房的立项批复下来后,我们立即着手施工,最迟明年3、4月份就能完工。卖小麦、卖黄豆的钱虽然不多,但一定要用到‘刀刃’上!”带着军人特有的果敢与坚毅,方书记坚定地说道,而在他身边,村民姚先胜、姚先荣,村监委会主任鲍翠霞,收割机手高家平干得更欢快了,仿佛曙光村美好的明天就在向他们招手。(王国祥)